信用息县欢迎您! 

后台登录 |

APP下载 | 后台登录

安卓客户端

IOS客户端

使用提示:

用手机上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拍摄对应图标右侧二维码下载

  • 全国一体化信息查询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
  • 站内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 守信典型

南阳“疫”线“逆行者”:青春在武汉抗疫一线闪光

来源:信用开封 发布时间:2020-05-08 文字大小: |

当前,武汉疫情逐步缓解,城市慢慢恢复烟火气,医护人员也在分批撤离,但还有一部分人在坚守,不彻底战胜“疫魔”誓不收兵,他们中有援鄂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在这些可敬的“逆行者”中,来自河南南阳的他们,义无反顾、驰援武汉、全力抗疫,格外令人感动。

  医护志愿者齐明佳:平凡的英雄 与时代同行 

  齐明佳作为一名护士,自疫情暴发后,时刻关注疫情变化,武汉封城,但爱不封闭,当看到各省对口支援湖北,许多支援者纷纷加入一线抗疫,齐明佳的心动了,她想着应该为武汉做点什么。

  

 


  前排(左一)为齐明佳 

  抗疫初期,医疗物资紧缺,她就找亲戚、找朋友,四处联络厂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历经千辛万苦,历时20多天,到2月21日,终于凑齐220件防护服,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奇迹。医疗物资筹集到了,但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送到武汉呢?封城封路,交通阻断,物流不通,这可急坏了齐明佳,她夜不能寐,翻来覆去也想不到好的办法。疫情不等人,她决定自驾前往。于是,她联系河南医疗队,开着导航,孤身一人驱车前往武汉。过关卡,走夜路,耐饥渴,战疲劳,历经10余个小时,绕来绕去才艰难抵达武汉。

  到达武汉后,河南医疗队的领队陈院长接待了齐明佳,物资定点捐献给了武汉市第九人民医院,她的愿望实现了。按理说,她可以安全返回,但当她看到医疗队的兄弟姐妹们忙碌疲惫,拼命工作的身影时,她毅然决然,留下做志愿者,与他们并肩战斗。有姐妹们劝她,不要以身试险,领导也不同意。她软缠硬磨,“不让干不回家,你们都不怕,我怕什么!”最后,实在拗不过,医疗队的负责人把她安排到由河南省医疗队负责的武汉市青山区青山方舱医院指挥部工作,在这里她和前线的兄弟姐妹们并肩战斗,一起辛苦工作,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浸湿的衣衫,面部深深的勒痕,疲惫不堪的身影......这些在电视上看到的场景,她每天都经历着,也咬牙坚持着,她相信会疫散花开,樱香如故。

  3月中旬,青山方舱医院闭仓了,河南医疗队取得了战役的阶段性胜利。本该结束工作的她再次申请留下,疫情还未完全解除,武汉依然需要太多的人继续帮扶前行,依然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志愿者倾心的付出。经过协调,组织派她前往青山区工人村康复驿站开展护理工作,这里的病人都是来自定点医院康复出院的病人,他们在这里进行隔离,有很多老年病人,甚至是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因为以前她在重症医学科工作过,在这里能派上了用场。这里需要检测隔离点病人的体温、血压、输液、抓药,需要整理他们的资料,需要安排病人前往医院就诊,需要她陪同和医院协调,需要办理相关手续,需要24小时待命,接诊、送诊……工作一样艰辛繁重,但她都挺了过来。付出亦有回报,她的努力工作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还收到了感谢信,她感到无比欣慰。

  她坚信,武汉必胜!全国必胜!有朋友不解地问她,为什么这样执着?她这样回答:“若干年后,当我回忆起这段难忘经历,我会对朋友说,那场伟大的战“疫”,我参与过、战斗过、见证过,我无怨无悔,我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们都会为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和骄傲!向一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致敬!时代造就英雄,英雄辉映时代!(南都晨报全媒体记者 张中科)

  护士刘莹:迎难而上是医护人员的本职 

  1月26日—3月26日,郑州—武汉,风雨过后,便是最美的晴空,“怪兽”打跑了,便等来了美好的那一天……这是刘莹微信朋友圈的文字。

  

 


  刘莹 

  今年只有26岁的刘莹家住都司镇刘洼村,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一名护士,也是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的137名医护人员之一。1月26日,刘莹和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发支援武汉第四医院,3月26日,时隔60天,在圆满结束各项支援任务后,平安抵达郑州,目前在郑州集中隔离地点进行隔离。

  “我知道前方战‘疫’很危险,才更要迎难而上,这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本职工作。”在与刘莹的通话中,她简单的三言两语十分有力量。自疫情发生以来,看着新闻报道,刘莹心里就暗暗想,如果有机会也希望自己能够奉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的人。

  1月25日晚,一声令下,刘莹义不容辞请战援鄂,并立即退了隔天回家过年的车票,而距上一次回家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

  正月初二,刘莹和战友们踏上了去武汉的征程。

  以真情友善,回馈每一位患者。抵达武汉之后,经过短暂严格的岗前培训,她们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穿着笨重、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天穿梭在医院走廊、病房中,为患者扎针、输液、提供帮助,面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为他们喂饭喂水、处理大小便,由于口音障碍,刘莹甚至还要与患者近距离交流。

  刘莹告诉记者,由于医疗物资匮乏,防护服每隔四个小时更换一次,每次穿戴几乎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和防护服,她和队员们常常在工作之前,不敢喝水,不敢进食,轮流进行工作。穿上防护服一小会就浑身湿透,护目镜和防护面罩上很快便出现了大量的雾气和汗珠,影响视线,为给患者静脉穿刺增加了很大难度,全靠双手来触摸血管。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刘莹的耳朵被磨破了皮,脸上满面勒痕。

  常常有因为心里紧张恐惧的患者,把气撒在医护人员的身上,遇到这些情况,刘莹总是不厌其烦地和患者聊天,疏解患者紧张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多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在特殊情况下,更要互相理解。”刘莹说。

  “我相信父亲一定会支持我的,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直以来都把责任放在首位,想到和家人在不同的岗位并肩作战,一点都不会害怕了。”刘莹说。

  志愿者杜成斌:“热得快”武汉抗疫 

  “快快快,兄弟们,来活儿了,赶紧去……”听到对讲机响起,杜成斌蹭地一下跳起来,麻利地把装卸货物需要的拖车、叉车等准备到位,方便队友们迅速投入到装卸中。

  在武汉黄陂区应急仓库,河南蓝天救援队队员、邓州市90后退役军人杜成斌有个响当当的外号“热得快”。“快”是抢活儿速度特别快,第一个冲上去,争取干最多的活儿;“热”是热心肠,看见哪里有需要就赶紧去帮忙。

  

 


  杜成斌 

  看到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的杜成斌,队友们干活速度都快起来了。用转运一组队长刘博的话说:“有了‘热得快’,没有不沸腾的。”

  没人比杜成斌快。杜成斌所在的转运组是任务最重的,24小时随时待命,确保物资高效运达。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的搬运工作下来,大家已经累得无力动弹。半夜接到紧急任务时,大家还没穿好衣服,杜成斌就已经冲出去。先爬到车上卸货,再跳下车分拣、装货,每次干活最多的,汗流浃背的就是他。

  “我当过兵,体力好,应该多干。”1990年出生的杜成斌是赴武汉的河南队员中唯一的90后,仅当过两年兵的他退伍后一直保持着在部队的生活习惯,健身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做救援首先要体力好,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健身的最大动力。

  最累的地方、最危险的地方,他冲到最前面。给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配送医疗物资时,卡车只能停在距离医院一公里的地方,杜成斌就搬起医疗物资快步前进。白衣战士冲在战“疫”最前线,而蓝天救援队就是把“弹药武器”递给他们的人。

  杜成斌是有名的“热心肠”。“让我来吧,我会开叉车。”叉车技术熟练的师傅只有两三个,忙不过来时,杜成斌主动跑过去帮忙开叉车。仓库门前有大面积积水,挖掘机师傅是个新手,挖得非常慢,也不见排水效果。有开挖掘机经验的杜成斌看得“干着急”:“要顺着水势挖,不然水还是出不去。”刚卸完货的他不顾疲劳,主动要求帮助开挖掘机,不到一个小时,开挖了一条长达100多米的排水渠,成功解决了长期积水的问题。

  提心吊胆的家人催他回去,但是杜成斌依然在2月26日写下第二份请战书:“我想继续支援下去,疫情不退,我不退……”看到杜成斌写下的请战书,河南队的队友们也纷纷请战,留下来继续战斗。

  3月12日杜成斌和队友在万松园小区消杀,突然,有居民打开窗户向他们高呼:“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感谢你们!”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杜成斌说,他们的足迹遍布武汉大部分社区,总会遇到向他们致以感谢的武汉人民,有的会向他们鞠躬、敬礼,有的把矿泉水悄悄放他们车上。

  看到自己去消杀和运送物资的方舱医院陆续关闭,确诊人数下降,武汉疫情好转,杜成斌非常欣喜。3月14日,杜成斌跟随河南蓝天救援队队友一起返回。

  离别时,杜成斌和队友们唱起了《送战友》,一群大男人哭得跟泪人一样。合影留念时,难舍难分的队友们含着眼泪开玩笑说,要把这么惹人爱的“热得快”带到自己的家乡去,杜成斌说他现在每天都在想念一起在武汉支援的队友们,会梦到可爱的武汉人民,这段日子他将永生铭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信用中国(信阳.息县)

主办: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息县发展改革和委员会    电话:0376-5951017

网站标识码:4115280001    豫公网安备41152802000082号    豫ICP备16022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