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息县欢迎您! 

后台登录 |

APP下载 | 后台登录

安卓客户端

IOS客户端

使用提示:

用手机上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拍摄对应图标右侧二维码下载

  • 全国一体化信息查询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
  • 站内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 守信典型

徐俊锋:致力还债11年坚守诚信传佳话

来源:许昌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18-04-20 文字大小: |

徐俊锋:致力还债11年 坚守诚信传佳话

在东城区半截河街道办事处徐湾社区,有一对远近闻名的诚信父子—74岁的父亲徐俊锋和38岁的儿子徐艳克。徐俊锋说,过去自己在村里担任团支部书记。为解决村办饲养场的饲料问题,他向老支书建议并开办了面粉厂,生意曾经十分红火,十里八乡几千户农民都把麦子存到他厂里,吃面的时候按比例支取。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面粉厂在2004年破产倒闭,关门时还欠附近居民10多万公斤小麦,折合八九万公斤面粉。11年来,父子二人信守承诺,每月初,自己花钱买40袋面粉存在家中,坚持把各家没有兑换完的面粉一一兑现。

那是在1988年,徐俊锋决定“下海”,自己开办面粉厂。当时他个人出资,以学校的名义租用已经停产的村办面粉厂房,并投入3万多元从鄢陵县陶城乡购买了一台二手机器,办起了面粉厂。

那些年粮食年年丰收。每到麦收季节,农民便把麦子拉到这里存起来。面粉厂称好麦子重量给农民一个粮食存折,家里没面了就拿着粮食存折来面粉厂按比例领取面粉。刚开始,他们按照50公斤小麦折合40公斤面粉的标准进行兑换。后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面粉的纯度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便积极顺应客户的需求,调整到50公斤小麦折合35公斤面粉。

由于父子二人做生意讲诚信、信誉好,面粉厂生意十分红火。面粉每天出一两万公斤,后来相继购置机器轧面条、产挂面,当时每天产的新鲜面条能够供应大半个许昌城,胖东来、九弟超市都卖他们的面条。规模最大的时候存麦量达到上百万公斤,几个大场院堆满了麦子。还租用村里的几间公房当仓库,到后来甚至不得不租用邻居的民房存麦子。78岁居民常玉坤说,徐俊锋不仅做生意讲诚信,而且为人慷慨热心,面粉厂生意好的时候,逢年过节乡里搞慰问活动,面粉都是徐俊锋出。另外,村里唱大戏用的面粉也是徐俊锋无偿提供的。前些年村里翻修小学校舍,徐俊锋还带头捐钱。

然而, 2003年,附近搞建设,面粉厂交通受阻,周围的面粉厂也逐渐多了起来,竞争日益激烈,他们的面粉厂机器老化、设备陈旧,生意大不如从前。加上徐俊锋的老伴患肝癌,治疗前后花了几十万元,面粉厂后续资金出现短缺,2004年,面粉厂不得不关门停产。当时,厂里欠附近储户10多万公斤小麦,折合八九万公斤面粉。

尽管面粉厂关门了,但徐俊锋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欠债还上,决不欠良心债”。此后,每月初,他们就从超市买回来40袋面粉放在家中,等待储户前来领取。过去储户存麦时一公斤面粉不到1元钱,现在一公斤3元。也就是说,每兑换一公斤,就会赔2元多钱。一袋25公斤的面粉75元,40袋需要3000元,徐俊锋一月的退休金不到2300元,剩余的钱还需要徐艳克打工补贴。11年来,132个月,徐俊锋父子俩无怨无悔,宁愿赔上血汗钱,坚决不背良心债。有人劝他们,物价一直在涨,这样坚持赔钱兑换也不是办法,干脆通知大家剩余多少面粉一次领完,或者按原来的价格折算一下。但是父子两人都没有同意。

11年过去了,当初没有兑换的八九万公斤面粉如今已经兑换了5万公斤左右。徐艳克说,尽管生活拮据,但是每个月40袋面粉是必须准备的,当初给储户的承诺,不管赔多少钱也必须要兑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信用中国(信阳.息县)

主办: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息县发展改革和委员会    电话:0376-5951017

网站标识码:4115280001    豫公网安备41152802000082号    豫ICP备16022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