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息县欢迎您! 

后台登录 |

APP下载 | 后台登录

安卓客户端

IOS客户端

使用提示:

用手机上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拍摄对应图标右侧二维码下载

  • 全国一体化信息查询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
  • 站内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国家动态

安徽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淮北篇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9-02-26 文字大小: |
  近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将信用建设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健全工作制度机制、信息归集共享、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实施联合奖惩、弘扬诚信文化、信用产品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淮北市坚持筑牢城市信用基础,积极营造城市信用氛围,绘制诚信“同心圆”,打造“信用淮北”金名片,为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增加了重要砝码。2016年4月,淮北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17年7月,荣获全国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2项典型案例入选《中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报告2017》。2018年11月,淮北市在全国262个地级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中排名居第13位,信用正逐步成为淮北市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一、开启信用建设新征程。

  淮北市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社会信用服务中心,构建起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多部门相互协作、市县区整体联动的信用建设工作体系。先后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淮北市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市级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17年版)》《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等多项文件和方案。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四大领域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信用承诺制度、“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和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截至目前,已制定相关领域管理制度100多个,涵盖20多个领域,从制度层面有力推动了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结合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建成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核心的信用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信用信息大数据库,截至18年12月份,平台已归集数据量4.16亿条,其中自然人信用信息306.42万条,法人信息22.53万条,实现了对上接入国家和省信用平台、对下贯通一县三区、横向连接市直部门的立体化互联互通。为进一步推动平台建设实现“五个更高水平”发展、网站建设实现“五个更强大” 功能,淮北市启动实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实现平台更高水平的信息归集、共享、公示、查询和管理能力。截至目前,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29万余条,行政许可27.5万多条,行政处罚1.6万余条,位居安徽省前列。淮北市逐步走出一条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立足完善信用政策、构建信用平台、归集共享信用信息的特色信用体系建设之路。

  二、构建信用监管新模式。

  积极探索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各环节嵌入使用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投资项目审批、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将企业信用记录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目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所有办理事项都嵌入信用查询,真正实现全流程的信用分级监管。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编制淮北市联合奖惩措施清单,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部门、跨领域的社会联防大格局。淮北市已在失信被执行人、食品药品、纳税、农民工工资拖欠等42个领域发布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对400多个主体实施激励措施,4000余个主体实施惩戒措施。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价格、房地产中介、教育、旅游、司法等20多个领域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公布各类“红黑名单”61期,共计信息记录4300余条。加大“老赖”打击力度,将失信人员实时推送至“信用安徽”和“信用中国”网站,与银行建立网络执行查控对接机制,与不动产登记中心共享房地产信息,实现失信被执行人跨部门查询控制。对失信被执行人在出行、消费、招投标等6个方面实施限制。目前,已限制失信人员高消费、投融资、出行出境等2000余人次,向公安部门移送协助拘留722人,查封不动产263套,查扣车辆23辆,涉及银行存款近3亿元。

  同时,积极探索信用监管区域合作模式,实现与安庆、宣城等省内地市的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当事人、海关失信企业等“黑名单”信息的共享交换。苏鲁豫皖八市还签订劳动保障监察联动协作协议书,实现信用资源互用、“红名单”优势互享、“黑名单”信息互限、异地联合执法互助,有效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三、开拓信用激励新局面。

  积极推进“信易+”工程,着力打造“城市+信用”模式,稳步开发“信用惠民便企”产品,让诚信主体获得更加优惠便利的各类服务,享受信用带来的各项便捷。开发“信易贷”产品,让信用好的中小企业享受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更便捷的贷款审批通道等,实现“信用越好,贷款越容易”的目的。淮北市已建成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采集工商、税务、商务等部分市直部门涉企信息以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等,涵盖2万多家小微企业,并融入到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贷发放的各个环节。创新“税融通”业务,将纳税人的依法诚信纳税、纳税信誉等级等与其融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18年以来已发放贷款7亿元。出台《关于推进“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信用增信贷款工作的意见》,累计为21家企业提供4.79亿元资金支持。与农行合作发布首款基于政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金融”产品——“万家e贷”,目前已授信27笔、119万元,支持创业人员70余人。创新“信易批”场景,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将信用承诺嵌入行政审批中,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以及市民办理纳税证明、申请公积金贷款、查询社保记录等公共服务事项时享受“容缺受理”,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也给信誉好的企业带来更多便利,实现了“信用越好,审批越容易”的目的。打造 “信用+交易”模式,建立淮北市公共资源参与人基础信息库和信用档案,对公共资源交易违法违规不良行为当事人进行量化记分,对公共资源交易失信主体限制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此外,围绕信用应用产品化,依托智慧城市建设,以“爱淮北”APP为载体探索信用停车、信用诊疗、信用阅读、信用租赁等试点应用,创新打造“互联网+信用”“信用+民生”等模式,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开发城市级综合信用产品和应用场景,创新开发“淮北信用分”,并将其纳入到公交车出行、租赁图书、消费购物等公共服务中,让市民切身体会到“诚信让生活更便利”。

  四、弘扬诚信文明新风尚。

  充分依托和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以“春风化雨”式的塑造诚实守信的文明品性,将诚信浸润在各种文明创建载体之中,使诚信成为市民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目前,全市孕育出149位中国好人,其中诚实守信25人。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全国质量日”、“食品安全宣传周”、“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时机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常态化推进诚信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六进”活动,普及信用常识,增强市民诚信意识。创新利用市“e学习”远教联播平台以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融媒体”大力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信用接力活动和“百城万企亮信用”活动,组织广大企业补充公示信用信息、签署信用承诺书、点亮“信用之灯”等为信用城市建设“助跑”“加油”。开通“信用淮北”公众号,截至目前关注人数7000余人,累计发布信息300余篇。诚信建设纳入公务员培训和干部进修课程;在淮北师范大学开设《现代征信学》课程;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文明守法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信用乡镇和信用村评定等;组织开展“徽商银行”杯征信、诚信、信用征文比赛,共评选优秀作品40篇。大力开展身边好人评选和宣传,目前全市已涌现出1.3万多名各级各类身边好人。通过持之以恒的诚信文化培育,全市人人讲诚信、事事守诚信、处处用诚信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信用中国(信阳.息县)

主办: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息县发展改革和委员会    电话:0376-5951017

网站标识码:4115280001    豫公网安备41152802000082号    豫ICP备16022408号